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5日訊(記者 佟明彪 蘇蘭)記者從4日召開的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開展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穩價保質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全國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穩價保質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2023年1-6月開展專項行動,規定了加強非醫用口罩質量安全監管,促進非醫用口罩質量提升等主要任務,將KN95口罩、兒童口罩作為監督抽查重點,同時提出曝光案例形成有力震懾等主要舉措,專項行動期間市場監管總局每月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曝光典型案例,對違法行為形成高壓嚴打態勢。
《方案》提出了專項行動的主要目標,2023年6月底前,打贏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穩價保質攻堅戰,為人民群眾實現“三個保障”,使監管執法實現“三個擔當”,助力各地市場實現“三個向好”。即,人民群眾購藥價格有保障、用藥質量有保障、合法權益有保障;市場監管接訴即辦有擔當,公正執法有擔當,服務大局有擔當;市場秩序,市場環境,市場機制持續向好。
《方案》布置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五個全面”:全面加強價格監管執法,堅決打擊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全面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和廣告監管,整治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全面加強網絡交易監管執法,切實維護網絡市場秩序;全面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加大知識產權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全面加強藥械生產流通監管,堅守質量安全底線。
《方案》提出四方面舉措:發揮監測預警作用,提高監管效能;夯實屬地責任,分階段抓好任務落實;監管與執法并重,體現綜合監管成效;加強行紀銜接、行刑銜接,曝光案例形成有力震懾。
據悉,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來,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已經采取一系列有力舉措,及時加強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監管,從快從重查處社會反映強烈的哄抬價格、囤積居奇、虛假宣傳、虛假違法廣告、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有效發揮了市場監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要作用。
據介紹,2022年12月3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四類藥品”執法檢查,重點檢查零售藥店、互聯網經營平臺銷售的“四類藥品”、抗原檢測試劑盒等防疫用品供應及價格執行情況。12月13日起,對轄區4175家藥店開展全覆蓋檢查。截至今年1月3日,已出動檢查人員25529人次,檢查經營主體11522戶次,提醒告誡5873戶次,目前首都涉疫物資市場秩序基本平穩。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來,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堅持靠前服務,強化供應保障,助力5個新冠抗原檢測試劑和1個新冠治療藥物獲批上市,完成4個防疫中藥制劑應急備案,新批準上市醫用口罩、體溫計等相關產品65個,推動2個新冠病毒疫苗、4個新冠治療藥物進入臨床試驗。目前,江蘇省共有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3類解熱鎮痛藥品在產企業15家,日產能36.9萬盒(瓶);共有5家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生產企業,產能約為2022年10月份的8倍。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指出,開展好專項行動,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四點:一是反應要快,讓監管緊跟形勢變化;二是執法要準,讓違法行為無處遁形;三是措施要實,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監管成效;四是處罰要嚴,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
《方案》明確,2023年3月底前為重點治理階段,廣泛摸排線索,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3月至6月為鞏固提升階段,提煉總結經驗,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實現對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常態化治理。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