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載風雨兼程,30年良師益友。自1991年相識以來,《經濟日報》伴隨我從一個銀行縣支行辦公室職員成長為省分行辦公室主任、《中國城鄉金融報》山西記者站站長,促使我完成了從外行到內行、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今撰寫此文,祝賀《經濟日報》創刊40周年。
從良師到益友
1991年,我被調到農行山西和順縣支行辦公室從事文字綜合工作,從一名教師改行為一名基層金融工作者,為盡快適應銀行工作,除了經濟金融專業教材,我把閱讀《經濟日報》等報刊作為自己熟悉了解國家經濟形勢、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更新觀念、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一是讀報。我每天都抽時間認真地把《經濟日報》從頭看到尾,自己喜歡的文字段落就用紅筆劃出來,精彩的句章更是摘抄在筆記本上。二是剪報。大家閱覽之后,自己特地將理論專版、社論、評論員文章及經濟時評等重點欄目中的好文章剪下來,貼到專門的本子上,注明日期、版別、專欄等,再編頁碼、寫目錄,便于學習。三是用報。日常文字工作中,每當因思路不清晰、政策依據不充分、形勢判斷不準確而不能快速完成任務時,我就找出《經濟日報》剪貼本,根據目錄查找相對應的文章,受到啟發后很有效果。
多年的閱讀經歷使我認識到,《經濟日報》有別于其他媒體,關鍵在于面對政治、社會、行業、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現象,皆能“從經濟的視角觀察,用市場的眼光分析,由發展的走向判別”,從而開掘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報道和言論,對我們從事基層經濟金融工作很有開拓思路的作用。就個人而言,我雖然在金融部門,但銀行的服務對象遍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等,需要把握各行各業的政策、形勢和發展趨勢,因此,《經濟日報》成為我最好的教材,成為我學習和工作的良師。
《經濟日報》時常圍繞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眾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組織系列報道,不僅能向讀者揭示問題及現象,而且能通過理性分析,歸納出具有規律性、普遍性的論點和論據,從根本上解疑釋惑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
1993年,正當全國鄉鎮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之際,我所在的縣支行發現個別鄉鎮企業在推進股份制改革中出現一個新情況:將虧損和銀行債務掛賬在原有企業,卻將有效資產從原企業剝離出來成立新企業,最終導致銀行貸款懸空。我受《經濟日報》熱點問題報道的啟發,對上述現象進行調查,撰寫了《鄉鎮企業改制要高度重視銀行債權落實》一文,被省市分行、省市縣黨政部門的政務信息采用,并得到省委、市委、縣委時任領導的批示,督促各級政府部門切實解決了相關鄉鎮企業改制中出現的銀行債權懸空問題。
1995年,我被借調到農行晉中分行辦公室。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工作范圍擴大和工作難度增加,由此,《經濟日報》不僅給我做好新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幫助,還進而成了晉中分行領導干部的決策參考。當時全國供銷社系統正推進“四放開”改革,我們發現,部分基層供銷社在這一進程中將銀行貸款掛于原有企業名下,卻將清理庫存得到的資金、新投資、承包柜臺得到的款項盡數用于新的經營實體,導致銀行債權懸空、產生不良貸款。借助縣支行時期的工作經驗,我從《經濟日報》上閱讀了大量有關供銷社的改革政策、改制要求、試點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又相應查找到國家出臺的《關于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鄉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再結合本地供銷社改革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整理出《部分供銷企業在改制中懸空銀行貸款》,先后被農行總行和分行信息、國務院辦公廳政務信息采用和轉載。經國務院領導批示后,人民銀行、國家經貿委組成了聯合調查組,使供銷社改革中出現的懸空銀行貸款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2000年,我奉調至農行山西省分行,先后在宣傳部、辦公室從事文字綜合工作。這期間,我不僅繼續從《經濟日報》獲取金融理論和知識方面的智力支撐,而且在經濟金融新聞的專題策劃、報道采寫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幫助。我曾參加經濟日報社組織的經濟新聞寫作培訓班,密切了與報社、記者站的聯系,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并被《經濟日報》聘為通訊員,和不少編輯、記者老師成為了朋友。
從讀者到作者
《經濟日報》始終堅持用事實說話,善于挖掘事實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總結提煉成功經驗之中的理論意涵和經濟規律,對推動經濟發展和推廣先進典型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0年前后,農行作為全國實施股份制改革最后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備受關注,服務“三農”的成效因而成為衡量農行能否成功上市的關鍵因素,全行上下都在積極探索服務“三農”的有效途徑及成功案例,農行山西分行也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當時,媒體報道的“惠農卡”不惠農問題引起廣泛注意:農行山西分行向農民發放了大量惠農卡,政府部門給予的惠農資金須通過惠農卡發放到農民手中,可由于農村那時已經沒有銀行網點,農民取款得往城里跑,而城市網點時常排長隊,成了惠農資金惠及農戶的一個梗阻。為破解這一難題,農行山西分行經深入調研,在晉中祁縣、陽泉平定等支行推出并實施了“為每個農村布放不少于3部轉賬電話,為每個農戶發放不少于一張惠農卡,爭取地方政府部門支持為每戶農民代理發放惠農補貼”的“三到工程”,即以“機到村、卡到戶、錢到賬”為目標的“小額支付村村通工程”,取得明顯效果。實施3個月后,我據此采寫了《農行山西分行推廣惠農通工程成效顯著》一稿,《經濟日報》山西記者站劉兆林同志為進一步了解情況、核對事實,又專門和我一起進行了實地調研。稿件在經濟日報內參《情況反映》刊發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時任省委書記和省政府領導同志明確要求:人民銀行、銀監局等部門積極支持農行山西分行在全省推廣“小額支付村村通工程”。
密切跟蹤重點事件,持續推進深度報道是《經濟日報》的特色之一,也廣受讀者稱道。經過努力,全省推廣“小額支付村村通工程”達到了預期目標。2011年3月,我又和《經濟日報》山西記者站記者深入不同地區采訪調查,撰寫了深度報道《農行服務“三農”進村入戶》。這篇報道通過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領到政府發放的各項惠農補貼、能在農村轉賬電話上取現、能通過惠農卡獲得小額惠農貸款等一樁樁具體事例,進而挖掘出農行履行社會責任、創新金融服務、服務廣大農民等方面的深層次思路及經驗,在《經濟日報》區域經濟版刊發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先后跟進報道,在全國形成較大反響,并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重視。財政部金融司領導帶隊,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門參與的調查組到山西調研,完成的《關于農行山西分行推行小額支付村村通的調查報告》獲財政部領導同志批示,并上報國務院及有關部門。
《經濟日報》在推出系列報道的同時,還努力為積極服務“三農”、履行社會責任的商業銀行搭建推介成功案例的平臺。2011年12月29日,由經濟日報社所屬《農村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文化網主辦,中央電視臺承辦的“首屆中國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經驗交流峰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全國工商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人民銀行、銀聯及相關金融機構領導參加會議,農行山西分行在會上榮獲服務“三農”最佳社會責任獎。會議期間,我們還得到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副總編輯林躍然等的鼓勵和指導,農行山西分行的“小額支付村村通工程”得以在更大范圍推廣。
在《經濟日報》的培養下,在報社編輯、記者的幫助下,我成為《經濟日報》特約通訊員,由一名讀者成長為一名作者,每年能在全國各類媒體發稿100多篇。
從作者到學者
作為我的良師益友,《經濟日報》還使我的理論水平和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近年來,我運用現代市場經濟及商業銀行理論,結合工作實際撰寫理論調研文章,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了30多篇,其中25篇獲得獎勵。
1998年,我運用銀行商業化經營理論,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撰寫的《銀行資產負債不相融性和整合建議》、《運用數理分析方法探索銀行儲蓄存款提前支取及降低儲蓄成本的思考》,被山西金融學會評為全省金融學術成果二等獎;2003年撰寫的《“非典”突發,商業銀行創新無接觸模式金融服務的思考》、《法律約束下的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路徑探討——對山西分行推行收費權質押貸款的思考》等文,在《中國金融》等刊物上發表;2004年撰寫的《從案件集中爆發看銀行操作風險成因與對策》被全國金融政研會評為年度學術成果一等獎;2012年撰寫的《國有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模式探討》,在《中國農村金融》等刊物上發表;2020年起草的《關于對陽煤集團壽陽開元煤礦債轉股調查與思考》,被“農銀投資”評為優秀調研報告并獲得特別貢獻獎。
2017年,我奉調至農行陽泉分行任行長,從事多年的文字綜合崗位調整為經營管理崗位,于是更為主動地從《經濟日報》的“理論前沿”、產業行業政策、焦點難點問題、形勢研判等專版和相關報道中多方面獲取智力支持,受益匪淺。農行陽泉分行探索出有效支持企業轉型發展的服務模式,加大對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的信貸支持,先后向盂縣、平定等縣的光伏基地建設發放20億元貸款;推進煤炭企業經營結構調整,支持陽煤集團朝煤機制造、能源化工、物聯網建設方向發力,特別針對 “一煤獨大”狀況實施債轉股項目;加大對煤礦企業實行“三供一業”、社保改革,以及發放社?、代理社保支付結算業務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小額信貸、扶貧貸款,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均取得良好績效。
經濟日報社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步伐創立并引領經濟發展的主流媒體,現已發展成為以《經濟日報》為主體,兼融中國經濟網、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報道及眾多子報子刊出版社的全媒體陣容,將在新時代更好地服務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成為更多受眾的良師益友。!督洕請蟆防^續引領潮流,和中國一起走向世界,越辦越好!
。ㄗ髡邘熣记湎缔r行山西分行原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