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創刊40年了!人世間有些情感的建立,讓人始料未及卻又難以忘懷。我與《經濟日報》的一段“詩圖情緣”就是如此,雖已過去20多年,卻令我至今時時念及。
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我在湖北《谷城日報》當記者,除了為本報提供新聞稿件,還擔負著本地區對上對外的新聞宣傳報道任務,積極向中央黨報投稿,就成了我這樣的基層通訊員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那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黨的工作重點剛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我們采寫的新聞稿件、拍攝的新聞圖片,若能被《經濟日報》這樣的大報采用當引以為榮。因此,大伙兒都把稿件能上《經濟日報》作為追求的目標。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同樣沐浴在這一派春暉之中,全縣山里山外、平原丘陵,無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喜人局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村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農民收入似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都是我采之不盡、攝之不完的新聞報道題材。于是,我不斷向《經濟日報》投出一篇篇稿子、一封封郵件,與編輯部門諸多老師都成了未曾謀面卻飛鴻往返的朋友,其中印象尤深的就是這段長達10年的“詩圖情緣”。
1986年,《經濟日報》“星期刊”新辟了詩圖相配的“攝影新作”專欄,編輯名叫李洪波。我與他素不相識,可他對我投去的新聞圖片卻“情有獨鐘”——11月2日,《經濟日報》“星期刊”一版赫然登出一幅寬近五欄的大照片,竟是我拍攝的《耕者有其“閑”》。畫面是兩個農民正在河畔釣魚,文字說明是:“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鞏固,湖北省谷城縣農民在努力生產的同時,農家生活又增添了一項新內容——垂釣。收了工,吃罷飯,農民三三兩兩扛著魚竿到河邊散心,再不像‘大呼隆’那會兒整日里面朝黃土背朝天了!钡拇_如此,一生靠種地過日子的谷城農民,能夠拿著釣竿下河釣魚,這是一種巨大的變化: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再也不像早年那般天不亮就上工,月亮出來才收工,他們也有休閑的工夫了,也能自主支配時間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兩個農民河畔垂釣,正是這種變化的真實寫照。
這幅圖片及文字說明下,配有編輯李洪波飽含深情的詩作:
也許,粒粒辛苦已盡數歸倉,
也許,承包合同在今天兌現……
顫悠悠的魚竿兒迎著晚風一甩,
霞染的湖光映出農家兒郎的笑顏。
莫道祖祖輩輩與土坷垃為伴,
誰說現代文明與莊稼漢無緣……
咱哪——擔得起“責任”的份量,
品得出生活的甘甜。
不在乎三條、兩尾,
不在乎紅鯉、白鰱,
只想讓城里的大哥們瞧瞧,
如今鄉下人,耕者有其“閑”!
愜意悠閑的畫面,情真意切的詩篇,配在一起真是相得益彰,充滿了詩情畫意!
說起這位李編輯,當時素昧平生(迄今也未見過一面),但這并不妨礙他對一名基層新聞報道員的厚愛。自此之后,他又選用過我拍攝的不少圖片,且每一幅他都配有一首精彩的詩,并精心編輯文字說明,這種在《經濟日報》上形成的“新聞圖片配詩"的報道形式,是黨報過去從未有過的,成為當時版面上的一道新穎別致的風景線。
例如,1990年11月25日的“星期刊”一版刊登我拍攝的新聞圖片《鄉土郎中》,文字說明為:“湖北省谷城縣南河鎮龍灘村共產黨員唐良金醫術不錯,還培植了七葉一枝花、黃蓮、丹皮等40多種中草藥,方圓幾十里地的鄉親們常上他家求醫問藥,老唐不僅分文不取,還常用自家飯菜招待遠道而來的病人,被當地農戶譽為熱心助人的鄉土郎中!
針對這幅圖片,李洪波編輯在詩中寫道:
熱土上培植百草,
綠葉里提煉生命,
用普通農夫的泥手,
探察每一息微弱的脈音。
淡泊中升華理想,
緘默中傳遞愛心,
用共產黨員的胸襟,
滋潤每一雙信賴的眼睛。
畫面上只有你,
而我看到無數張笑臉,
你周圍只有草,
而我聽見無盡的歌聲……
這是在為一位寂寂無名的山村農民而歌!督洕請蟆纺芸l這張圖片并配上詩作,使久居深山的鄉村共產黨員及其事跡得以在中央黨報上露臉,對于圖片上的唐良金來說,是他一生的榮光。而李編輯在詩中以真摯的情感,謳歌了利用中草藥給村民治病且不收分文的為民情懷和奉獻精神,讀后很是鼓舞人。
1991年9月1日,《經濟日報》“星期刊”一版又發出我拍攝的新聞圖片《牧鵝少年》。這幅圖片說的是湖北谷城縣沿漢江農戶靠水養鵝,開辟了一條投資少、收入高的致富新路,也大大豐富了鄰近城鎮農副產品市場供應。
且看李洪波編輯配的詩:
波粼粼任由鵝群嬉戲,
影綽綽哪容牧童稍息,
竹梢兒左攔右擋,
清江一脈,恍若詩里畫里。
東家大姐昨日才添新衣,
西鄰老伯一早又去趕集,
多勞多得誰個不來精神?
靠水吃水人人滿把主意!
莫道年少力微養得不多,
好在灘淺水緩深未及膝,
鉚足勁兒忙過暑期,
這回的學費保準一次交齊。
李編輯的詩,生動、活潑、俏皮地歌頌了農村多勞多得開辟的致富新路,同時也點贊了利用暑期參加勞動的牧鵝少年。
每年春上的三、四、五3個月,是我們谷城縣采茶的黃金季節。一望無際的茶山,層層疊疊,恰似綠色海洋,讓人心曠神怡。那一垅一垅茶棚上,齊攢攢的嫩芽,爭先恐后地生長著,擠擠挨挨地簇擁著,在早晨柔和的陽光下,山風徐徐,嫩芽輕晃,處處都能聞到茶葉的清香。每當這時,也是我拍攝采茶圖片的最佳時節。茶葉生產屬于農林經濟,我拍攝的圖片,肯定是要投給《經濟日報》的。
1992年5月9日,《經濟日報》“星期刊”果然發出我寄去的新聞圖片《采茶時節》。畫面是我們谷城五山農村的一位山妹子挽著茶籃正在采茶。其文字說明道:“暮春,正是采茶時節。把茶葉為主的‘綠色工程’作為致富重點的湖北谷城縣五山鄉,現在坡坡嶺嶺是茶園,滿目青翠飄茶香,今年產茶收入有望逾200萬元?,這位山里妹子正一芽一葉地采摘毛尖呢!崩罹庉嬇涞脑,也像這滿山的茶葉一樣,綠油油的,水靈靈的,滿是茶的清香:
在青翠的漣漪里采擷浪花,
在群山的畫冊中搜尋記憶,
濃釅釅的日子,新茶沏的,
嫩生生的新茶,長在心地。
指尖兒向上一捋,
一葉小詩頓時合了韻律,
指尖兒向下一滑,
一瓣心香轉眼飽蘸綠意。
采茶的山歌她唱過多少支?
問春光里蝴蝶可曾聽取,
七色彩翼那么輕輕兒一扇,
點點滴滴都落在臂彎的籃里……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并沒有專注于描繪明媚的春光和滿園的春色,而是跳出來,根據圖片內容,繪聲繪色地抒寫茶鄉蒸蒸日上的景象和茶農用新茶沏出來的濃釅釅的幸福生活,形象地贊美了山鄉巨變。感謝編輯用心用情賦詩,謳歌谷城新農村!
在農村,糧食生產一直就是天大的事。中國的飯碗,一定要裝中國的糧食,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執政的要旨。1995年,我們谷城縣持續了一春一夏半年的大旱,導致夏糧減產。秋下,縣委書記走進以秋補夏的苞谷地里察看苞谷長勢,他撕開苞谷托的包衣看苞谷粒長到尖沒有,手拃苞谷托看個大個小,從而估算出秋糧產量。為此,我拍了一幅書記在莊稼地里細看苞谷的圖片,投給了《經濟日報》。
9月8日,這幅圖片就在“星期刊”一版發出來了。李編輯以《書記探糧》為題配詩道:
這塊地是不是子粒飽滿,
那道崗能不能確保高產,
垅垅行行都牽著書記的肚腸,
腳在走手在忙心在盤算。
額上還橫亙著春夏的大旱,
眼中又布下了秋夜的無眠,
斤斤兩兩都連著百姓的飯碗,
千頭萬緒數它刻不容緩。
莫道風塵仆仆赤日炎炎,
莫道山路蜿蜒天色漸晚,
顆顆粒粒系著國家的大局,
未探得虛實哪能回還……
我粗略計算過,從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間,李洪波編輯在《經濟日報》“星期刊”配詩編發了近500套主要由我這樣的基層通訊員拍攝的新聞圖片,在此不可一一列舉。就是這樣,我在鄂西北谷城的山山嶺嶺里拍攝著,他在北京的編輯部里精心編發著,令人感動不已。感恩《經濟日報》——這也正是我要應征撰文的初衷。
李洪波只是《經濟日報》無數甘于為人作嫁的編輯之一。40年來,他們持續不斷地無私奉獻,絕不僅僅是對基層通訊員的“特殊關照”,更體現了《經濟日報》采編人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黨的新聞事業竭盡心力的博大胸懷!我想,這些帶著清新晨露的一篇篇文字,這些攝自火熱生活的一幅幅圖片,這些滿載黨的陽光在祖囯大地凝結而成的豐碩果實,依然是今天《經濟日報》的不懈追求吧!
。ㄗ髡邘涜は岛笔」瘸强h委宣傳部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馬常艷)